内蒙古包钢四中往年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内蒙古包钢四中往年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以下是关于内蒙古包钢四中2018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的介绍

包钢四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

高三历史卷2017.10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据《中国通史》记载,所有新建的封国大都是少数周族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这表明( )

A.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 B.分封具有武装殖民的性质

C.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 D.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2.《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复合陶范铸造鬼斧神工的青铜礼容器和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考古发掘出夏商时期大量的青铜爵、鼎和箭头,意味着这种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了统治者( )

A.提高凝聚力和掌握绝对的打击能力B.征服自然和扩大统治区域

C.提高贵族宫廷生活品质和争霸战争的需要 D.利用神权的力量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4.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5.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6.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8.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

C. 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 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9.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10.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11.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2.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

13.《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14.1919年7月,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民众联合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统治。这表明此时的毛泽东( ) A.找到了正确的中国革命通路 B.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C.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D.主张走俄国式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 

15.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1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7.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18.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19.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执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材宁次意在强调

A.日军始终把国民觉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B.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C.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 D.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20.1939年毛泽东撰文指出:“一二•九运动发生在红军北上抗日到达陕北之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帮助了一二•九运动,同时,一二•九运动也帮助了红军。这两件事的结合,就帮助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可见,毛泽东认为“这两件事”( )

A.促使国民政府内外政策改变   B.促进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D.实现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平衡

21.下表摘引了一步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 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22.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23.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24.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有,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5.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26.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27.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28.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B.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D.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29.公元前 445 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 367 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通过贵族的妥协让步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B.通过平民的不断斗争来保障平民的利益

C.适度调整公民内部关系来稳定社会秩序 D.借助频繁的领土扩张来维护帝国的统治 

30. 有观点认为:战国李悝的《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大致同时出现,但是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罗马法注重的是“可以做”的权力性规定。由此可知( )

A.罗马法注重诉讼陪审的形式 B.中国古代法律讲求以礼入法

C.罗马法更加注重自然法精神 D.中国古代注重将道德法制化

二、材料题(共40分)

31.(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十二铜表法》的一些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程序的严格执行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罗马法注重程序是法律体系完备的表现。

——庄鹏《罗马法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7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基本特点。(8分)概述材料三的基本观点。(2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2分)
输出凿井技术、丝绸、漆器、杏、铁器、冶金技术、梨、养蚕技术
输入汗血马、音乐、舞蹈、胡萝卜、核桃、芝麻、佛教、葡萄、苜蓿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

图1

——据七年级华师大版教材《汉朝的中外交流》整理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耶稣会士把一些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还以通信方式向本国广泛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学作品。……新发现的中国文化,不论对其解释是否正确,却向法国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武器。        ——选自《世界史•近代史篇》材料三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交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唯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化是唯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辩。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会》

材料四 图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据材料一表格归纳汉朝中原地区经丝绸之路“输出”“输入”的主要差异。(3分)如图1所示陆上丝绸之路断续存在了1600多年,结合所学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3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特点。(5分)与西欧相比,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有何“民族特色”?(4分)

(3)请指出图2中A、B、C处应呈现的内容。(3分)并指出A的提出的意义。(3分)


关于更多内蒙古包钢四中2018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请留言或者咨询老师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内蒙古包钢四中往年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本文地址:http://vmwizqzk.55jiaoyu.com/show-82193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