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平板电脑报价,索尼最新上市两款平板电脑,那一款用起来比较好,个人不喜欢打游戏

索尼平板电脑报价,索尼最新上市两款平板电脑,那一款用起来比较好,个人不喜欢打游戏

1,索尼最新上市两款平板电脑,那一款用起来比较好,个人不喜欢打游戏

都好

2,笔记本索尼svd112a1st价格大概是多少

索尼SVD112A1ST(SVD11229CCB)平板电脑二合一 I7 3537/128G SSD/HD4000/11.6寸 WIN8中文版型号:SVD112A1ST(SVD11229CCB)生产日期:2013年2月份/全国联保2年配置:I7-3537/8G/128G SSD/HD4000/11.6寸 WIN8中文版 1920x1080p super IPS全高清 触摸屏幕/蓝牙/USB 3.0/6芯电池/触控屏 超极本目前停产,基本九成新的二手价格在4000到6000之间

3,SONY平板花多少钱才值得买?

3500-4000

4,索尼平板电脑怎么样

建议三星,性能好,关键售后维修站多

5,索信 平板电脑 多少钱

索爱的500左右索尼的1000多——3000多不等

6,Sony/索尼 SGP512CN WIFI 32GB 平板电脑怎么样

你说呢...

你看下配置,很好的!索尼Xperia Z2 Tablet WIFI版(32GB)SGP512CN/W参数细节基本参数操作系统 Android 4.4 处理器 高通 APQ8074AB 核心数 四核 主频 2.3Ghz 存储容量 32 系统内存 3GB 存储卡 支持TF卡,最大支持64GB 显示屏屏幕尺寸 10.1英寸 屏幕分辨率 1920×1200 屏幕类型 电容屏多点触控 屏幕材质 IPS 特色功能WiFi 支持802.11a/b/g/n无线协议 查看无线路由器报价 3G网络 不支持 查看无线上网卡报价 蓝牙 支持,蓝牙4.0 外观接口 MicroUSB接口3.5mm耳机接口TF卡卡槽 机身颜色 白色 产品重量 426g 查看笔记本包报价 长度 266mm 宽度 172mm 厚度 6.4mm 其他续航时间 具体时间视使用环境而定 随机配件 用户手册,充电器EP880,USB线 EC803,平板专用三包卡 特色功能 支持NFC近场通信技术IPX5/8防水和IP5X防尘

7,索尼的笔记本电脑怎么样?和其他牌子比优缺点在哪?谢谢

低端国产的造工还算不错,算国际大厂。高端日产的造工一流。部分型号可以订制喜欢的配置,就是价格有点坑爹。工业设计一流。缺点就是稍贵,和特殊时期可能被砸!

首先索尼是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研发和制造商,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其次,索尼笔记本做工出色,散热出色。。性能稳定强悍。其实你百度一下,对索尼还有其他公司多了解一下,搞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自然而然就好辩了啊。索尼笔记本确实很不错的,这两年调了价格后,性价比也上来了。。绝对不是什么三星,华硕,hp之类的能比的。hp是烤肉机,华硕是死机王,三星做电脑一点都不专业,至于苹果的劣势就在于价格贵,兼容性差。

外观是优点,缺点看和什么比,如果和Thinkpad比的话,那稳定性,散热,以及耐用性都算它的缺点。不过外观是女孩子喜欢的多,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Thinkpad的外观,当然是指X和T系那种直棱直角的,看着更硬朗点。另外还有一点,因为是日系的品牌,我不喜欢。如果一定是日系品牌的话,富士通的质量也要好于索尼。

性价比不高。 侧重于品牌价值,和产品细节还有整体兼容性。 要性价高就买国产宏基什么的,买品牌外观就是 索尼戴尔东芝。 介于中间? 那当然是联想了~ ~

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电脑中国产,一般这些厂商会找仁宝啊,宏达啊这些厂代工,所以同质化是比较严重的.而且你没有具体说型号,所以说硬件配置相同运行质量上都是差别是不大的.所以你就以你喜欢的外观与价格这两个因素来作为考量.索尼外观比较艳丽强调便携.ACER性价与最高173产品线最多.东芝质量比较稳定hdhl散热可能是比较好的.当然,高性能必定散热高.除了IBM的原理与众不同外,其它品牌都差不多.

优点是外形漂亮颜色丰富,缺点是同样配置价格贵的离谱。

8,风向2019 | 能被“掰弯”的手机,你会买吗?_

各大手机厂商又开始在屏幕上做文章了。这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弯。

10月底,柔宇率先发布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 (柔派)并开放预售,搭载7.8寸柔宇“蝉翼”二代柔性显示屏,可支持0到180度、超过20万次的屏幕弯折;11月,三星在SDC2018上公布了代号Winner的可折叠智能机样机,搭载Infinity Flex显示屏, 将归入Galaxy F系列,于明年面市;同期,华为余承东在外媒采访时表示,将于明年推出可折叠屏智能设备且支持5G......

三星11月发布的Winner可折叠智能机样机,折叠可成4.58寸手机,展开则为7.3寸平板电脑

创业公司抢跑入场,各大厂商更来势汹汹。索尼、微软、苹果、LG、小米早在前几年就已进行可折叠设备专利布局;三星霸主光环下,LG、京东方等屏幕厂商也在蓄力柔性屏产能突围。围绕折叠屏的手机之战一触即发。

近两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乏力,尺寸、材质、屏占比、深度摄像头再难调动购买热情,技术和产品形态的创新迫在眉睫,“可折叠柔性屏”手机会是那颗打破僵局的子弹吗?

本篇「风向2019」将主要分析以下三个议题:

可折叠柔性屏是什么?

离可折叠屏量产、我们用上可折叠屏手机还有多远?

从概念到商用,可折叠柔性屏会是手机行业新的转折点吗?

可折叠柔性屏是什么?

可折叠柔性屏,顾名思义,薄如纸张,能够弯折、卷曲。看上去很酷,但并非新鲜事物,其基础就是OLED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

36氪现场实拍柔宇“蝉翼”二代柔性AMOLED屏,厚度0.01mm,可卷曲半径1mm

回溯历史,1979年,时任美国柯达实验室研究员的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发现了这款有机发光材料,并于1987年正式注册了小分子OLED专利;在2000年初,OLED屏显技术由三星、LG、索尼带入大众视野;2008年诺基亚 N85首次将OLED应用在手机屏幕上;2017年被苹果选为iPhone X屏幕材料,随着屏下指纹、全面屏技术发展,OLED成为主流。

从前,手机大多采用TFT LCD(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屏,材料本身不发光,需要背光源;且由于液晶层、背光层的存在,屏幕较厚,不可大幅度弯曲。相比之下,OLED可以自发光,具备无穷对比度、宽视角、低能耗、高响应速度的特性,且材料更为轻薄,支持柔性显示。

OLED有不同种类,其中主动发光型的AMOLED最常用于手机屏幕上。AMOLED的柔性程度与基底材料息息相关,目前包括使用刚性玻璃基板的“硬屏”和基于聚酰亚胺背板(PI膜)的“软屏”。可折叠柔性屏就是基于这块PI膜生产出来的。

各种OLED屏幕材料结构,图片来自知乎

柔性AMOLED在手机上的应用早已有之,三星在2014年就将其作为Galaxy Note4的屏幕。近两年各大厂商推出的曲面屏、双曲面屏手机(如Galaxy Note Edge, LG G Flex2等)也大多使用柔性AMOLED。

LG Flex2

尽管如此,由于成本高昂及手机形态的限制,柔性AMOLED的销量和增长都远低于硬性AMOLED。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柔宇推出首款可折叠屏手机,三星、华为等大厂纷纷入场,柔性AMOLED将形成一股热潮。

据 IHS Markit 预测,到2025年,柔性AMOLED出货量将达4.76亿,预计占AMOLD面板总出货量(8.25亿)一半以上,其中柔性程度最高的可折叠面板预计出货量为5000万。

离可折叠屏量产、我们用上可折叠屏手机还有多远?

手机量产绕不开屏幕制造,而一块小小的柔性AMOLED背后却有着庞杂的产业链:上游的材料、设备、零件生产商,中游的面板制造和模组生产商,以及下游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等厂商。

在产业链中、下游,早在2001年入场的三星是绝对的霸主,在中小型AMOLED面板制造方面就占据了97.7%的市场份额。面对三星的技术垄断、日益增长的柔性AMOLED需求和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许多厂商开始“弯道突破”,其中中国厂商尤为活跃。

如下图所示,目前全球有20条已公布的柔性AMOLED产线中,包括京东方、和辉光电、华星光电、维信诺、柔宇科技等在内的国内厂商均已入场。据悉,柔宇此前发布的FlexPai也是使用的自研自产的可折叠性AMOLED屏。

全球6代及以下AMOLED产线及产能分布,图片来自群智咨询

尽管国内厂商玩家不少,能否实现量产仍旧是个问号。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问题:

上游材料设备依赖进口

纵观产业链,国内厂商都还聚集在中游。而柔性屏的关键则是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供应,这些技术目前都掌握在日本和欧美国家手中。

材料方面,柔性基底材料的PI膜一直被由美国杜邦、日本宇部兴产、日本钟渊化学、日本东丽-杜邦和韩国SKC垄断。36氪从业内某高分子材料学博士处了解到:除全透明PI膜外,要实现防碎屏功能,可折叠屏手机厂商还需要使用屏保树脂,这些材料均需从日本进口,且成本极高。

设备方面,真空蒸镀机被誉为“AMOLED制程的心脏”,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有机发光材料蒸镀到柔性基底板上。然而,全球最顶尖的真空蒸镀设备则为日本Cannon Tokki所垄断,年产量仅在几台到十几台,有钱难买。36氪从某业内人士处获知:目前,国内仅京东方拥有Cannon Tokki设备,花费在1.5亿美金以上。

Cannon Tokki真空蒸镀机

进口依赖存在着风险:一方面容易被国外厂家制约,一旦限制原料则切断了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材料、设备成本高昂,使得整体产线造价攀升,数百亿元已是常规入场价。

据悉,京东方绵阳产线耗资465亿元,设计产能在48k/月;维信诺十月公布将在合肥斥资440亿自建产线,设计产能在30k/月;而据官方资料显示,柔宇的第六代柔性AMOLED产线耗资110亿,年产能预计可达5000万块以上。

良品率低影响量产

除产链上游缺失外,柔性屏良品率也存在风险。

普遍来说,柔性AMOLED良品率低于刚性,此前LG面板就爆出在华为mate系列上出现绿屏问题。

对于国内厂商,尽管实现柔性AMOLED量产的消息不绝于耳,然而关于良品率的信息却少之又少。京东方此前曾称其成都产线综合良率可达65%,而据几位国际、国内一线屏显厂商内部人士介绍:所谓综合良率包含了返修的情况,按现在国内技术水平,柔性AMOLED良率或在一半以下,可折叠屏良率或在20%上下。

京东方于今年5月展出的可折叠WQHD AMOLED全面屏,官方称弯折次数可超过10万次,图片来自京东方官网

如此看来,当前的柔性AMOLED制造业是否能撑得起可折叠屏市场,确实还有待观瞻。

从概念到商用,可折叠屏手机会是手机行业下一个转折点吗?

虽然柔性OLED量产挑战重重,但这并不妨碍各大厂商发布可折叠屏手机的热情。除柔宇、三星外,华为已在与京东方共研可折叠屏方案,Sony可折叠屏手机渲染图也在日前被爆出。

看上去,2019年会是个可折叠屏手机的元年。

然而,从概念到商用,可折叠屏还要跨越一些鸿沟。

硬件形态方面,现在的可折叠屏手机还在“屏弯机难弯”的阶段。无论是柔宇的FlexPai还是三星的Winner都是依靠改变电子元件位置,实现部分屏幕的弯曲折叠,折叠处的厚度如果控制不好则会影响手机的便携性。如果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柔性手机,则还需要柔性电路板、柔性芯片、柔性电池等配套材料和技术。

软件方面,可折叠屏手机开辟了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开发者和设计师需要为此做专门的适配,何时能建立起软件生态对硬件产品普及尤为关键。

Google近日发布的Android可折叠屏适配UI,图片来自the Verge

价格方面,囿于成本限制,目前可折叠屏手机的价格确实不菲。柔宇的FlexPai官方售价8999元起,三星可折叠屏手机的售价据韩媒曝光在200万韩元左右,相当于1.23万人民币,高于顶配iPhone XS Max。笔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京东方某产线每月在材料采购上就耗费1亿人民币,外加其他开支,如此分摊到每块屏幕上,自然价格抬高。如果要降低成本,则需要建立更为完善、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高昂的售价,新的产品形态,用户又是否会为之买单?

现在,市场上仅有柔宇科技的可折叠屏手机开放预售,其他厂家还停留在概念机阶段。该公司创始人刘自鸿博士在36氪采访时透露:柔宇至12月初已有超过40亿的订单,其中涵盖B端广告、汽车等屏显,以及各类C端电子产品(FlePai、柔记笔记本、头戴观影设备Royole Moon等),其中手机销量已经超出预期。虽然并未获知FlexPai确切的销量数据,但我们了解到当前的预售仅通过官网渠道,刘自鸿表示明年将会进行线下渠道的铺设。

基于对柔宇FlexPai的亲测体验,36氪认为:这款可折叠屏手机确实带来一些新颖的交互体验,如镜面拍照、可折叠分屏操作等,柔性屏幕也能规避碎屏等问题,然而在操作中也存在软件操作卡顿、偶尔黑屏的瑕疵。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新技术和形态并不具备绝对吸引力,同等价位下,大家或更倾向于技术、体验成熟的全面屏手机。

刘自鸿博士为36氪演示FlexPai可折叠屏手机,通过机器背后的铰链结构可以实现横向左右折叠

(36氪所体验的的是刘自鸿自用的FlexPai,属初代样机。刘自鸿表示:首批FlexPai将于年底发货,到手产品将会在软硬件层面有优化升级。)

回归到手机这一品类上,更大的屏幕展示空间或许只是个加分项,而便携性才是用户的刚需,因此可折叠柔性屏或许只是切中了用户的痒点。对于诸多大厂而言,当下的可折叠性手机依然处于试水与观望的阶段。

基于此36氪认为,手机行业下一个的转折点不会马上到来,不如我们就让可折叠柔性屏这颗“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

后记:

如果说可折叠屏手机只是过渡试验产物,那么未来的智能手机形态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是可自由弯折、穿戴的全柔性手机?是能解放双手,将信息展示延展到实体环境中的AR眼镜?还是超越屏幕以外的全息投影?

你们又怎么看呢?期待大家与36氪分享你们对于智能手机未来形态的畅想。

9,再见了,Type-C 耳机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文俊;36氪经授权转载。

在 2016 年的乐视发布会上,贾跃亭拿出了一台「超级手机 2」。

这是乐视首款采用 CDLA 音频标准的手机,也是全球第一款用 Type-C CDLA 取代 3.5mm 耳机孔的手机。

在之后的一年里,手机厂商也纷纷取消了 3.5mm 耳机孔,用 Type-C 来代替。有的厂商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水,有的则是说能呈现出更好的音质。

总之,总有一个「干掉耳机孔」的理由让厂商们大书一番。

为此,耳机厂商在过去这些年里,也相继推出了 Type-C 规格的产品来迎合这个突然崛起的新市场。

然而在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在 CES 上能看到无数款蓝牙耳机,但却已经看不见 Type-C 耳机的踪影。Type-C 耳机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

和传统的 3.5mm 耳机不同,Type-C 耳机的出现是因为智能手机取消了耳机孔,从而快速衍生出的替代产物。不过它的命运并不像 Type-C 接口那样成为主流,相反,它的命运最终是以淡出市场来告终的。

▲ 图片来自:SoundGuys

在了解 Type-C 耳机的命运前,我们不妨先了解手机厂商为什么要取消耳机孔。

通常来说,手机厂商们在设计产品前会优先考虑两个问题:怎样比竞品有特色、怎样能将潜在的利润挖掘出来。

▲ iPhone 5(上)及 OPPO R5(下). 图片来自:Mysmartphone

2014 年,OPPO 就已经在 R5 这款手机上用 Micro-USB 取消 3.5mm 耳机孔,目的是为了将手机厚度控制在 4.85mm 以内。耳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一根 Micro-USB 转 3.5mm 的转接线和手机连接,从而不影响耳机功能正常使用。

到了 2016 年,手机厂商所追求的,除了纤薄还有机身一体化和机身防水防尘,因此取消耳机孔便成了「机身不开孔」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取消耳机孔后这些厂商还能顺便拓展之后的无线市场,这些对于厂商来说无疑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苹果虽然在 iPhone 7 上取消了耳机孔,但也同时推出了蓝牙耳机 AirPods,尽管苹果也在每台 iPhone 的包装里附赠了一根 Lightning 版 EarPods 耳机和 3.5mm 转接线,但仍然有不少用户会花 1276 元增购一副 AirPods。

AirPods 能为苹果带来多大的利润补充,目前暂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根据苹果曾在去年 Q3 公布的财报数据看,AirPods、Beats 和 HomePod 这些被归类为「其它产品」的总营收约有 37.4 亿美元,占 Q3 季度总利润的 7%。

另一边的 Android 阵营也在 2016 年后开始大量取消耳机孔,在用 Type-C 取代耳机孔后,他们都会在随机包装盒内附赠一条 Type-C 转 3.5mm 的转接线。

而一些更精明的手机厂商也在之后推出了 Type-C 耳机,让用户另外购买,不过这也需要用户额外再花一笔用机成本。

▲ 图片来自:GSMArena

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很好解决取消插孔后的耳机使用问题,也的确证明了手机取消耳机孔的可行性。然而,这些解决办法同时也存在不少缺陷,比如转接线易丢失、不美观,早期 Type-C 耳机价格又偏贵、配件购买渠道少、没有专业耳机厂商助推,用户听歌时不能给手机充电…...

▲ 苹果卖得最好的产品,其实是 Lightning to 3.5mm 转换线

因此,在这些限制条件的影响下,消费者更偏向于支持实用而不是「少个开孔更好看」。与此同时,大部分普通用户都未必能够感受到这些低价 Type-C 耳机或转接口所带来的变化。再加上售价越来越低的无线耳机登场,更成为了压倒 Type-C 耳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廉价的蓝牙耳机,是 Type-C 耳机的最大敌人

回望过去,其实我们能发现 Type-C 耳机在市场隐退,其实和产品及其碎片化的营销有很大关系。

但这里我并不是说 Type-C 耳机在音质上不能超越传统 3.5mm 耳机,而是在取消耳机孔后,手机厂商们都将 Type-C 耳机定义成一种过渡用的配件,而不是要持续发展的对象。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能用 3.5mm 插头的耳机线接上手机、平板电脑、电脑以及其他配备该插口设备,即插即用,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使用成本顾虑。但在取消耳机孔的今天,我遇到了此番窘境:

我的手机是 iPhone,它用的是 Lightning,如果我要用手机听歌那么我需要一根 Lightning EarPods;我的电脑是 MacBook,它用的是 3.5mm 接口,如果我要用电脑听歌那么我需要一根 3.5mm EarPods......

而我随身携带的是 iPad Pro(2018),它用的是 Type-C(USB-C)接口,如果我要用它听歌,那我要额外带多一跟 USB-C to 3.5mm 转换线。

也就是说,这已经不是一根耳机线能解决的问题了,如果我出一次差,至少要带上两种规格的耳机,或者两根随时都可能会被我弄丢的转换线。所以最终我选择增购一副 AirPods,毕竟在我看来,方便更重要。

▲ 索尼 WH-1000XM3 和 AirPods 已经是我的日常标配耳机了。

同样地,Type-C 耳机也遇到了 Lightning 耳机同样的通用性问题。但不同于 Lightning 耳机、转换线的随机附赠,Type-C 耳机往往都是需要用户另外购买,而且这种「专卖专用」的耳机只能用于没有耳机孔的设备,而这种设备目前也仅局限于智能手机而已。

即便是目前最新的电脑、游戏机、播放器,他们都仍然配备 3.5mm 耳机孔,Type-C 接口则主要负责充电及传输数据。当我需要用耳机的时候,随便找一家数码店就能买到,反之他们不一定会有 Type-C 耳机供应。

▲ 所谓「一拖二」的 Type-C to 3.5mm 转换线,不但解决音频问题,还能同时充电。

因此,这对于本身就不了解数码的普通用户来说,使用 Type-C 耳机不单只是增加了购买成本,还需要换上额外的时间成本,这么一算倒不如用转换线或者蓝牙耳机更灵活一点。

▲ 图片来自:Stevesrantsnraves

所以时至今天,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用户宁愿用转换线或蓝牙耳机,而不是用 Type-C 耳机,这恰恰就反映了通用性是阻碍 Type-C 耳机流行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廉价的无线耳机产品也让 Type-C 耳机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

▲ 小米蓝牙耳机 Air

以小米为例,商城售价最低的「双单元半入耳式 Type-C 耳机」为 89 元,但是能将 3.5mm 耳机变成蓝牙耳机的「小米蓝牙音频接收器」仅 99 元;即便是最贵的「小米蓝牙耳机 Air」,它也只是 399 元而已。

▲ 小米双单元半入耳式 Type-C 耳机

虽然我们都知道有线和无线产品之间有着 300 元的最大差额,但蓝牙耳机的通用性和便利性都要比 Type-C 耳机更大,凡是支持蓝牙音频输出的都能连接蓝牙耳机。

因而相比之下,蓝牙耳机的性价比就显得比 Type-C 耳机更高了。

无线分体式才是耳机的下一个发展形态

耳机这一产物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数十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经过厂商不断改良、升级,耳机在今天已经从当初的简陋发展到精致、从有线变成无线、从被动发展到主动降噪,并且还成为了我们数码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

那么到了今年,耳机将往哪个方向发展?答案其实在今年的 CES 上已经被「公布」了——无线分体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无线耳机」。

相比起已经隐退市场的 Type-C 耳机,无线分体式耳机是今年在 CES 上被展出最多的耳机种类之一。除了铁三角、漫步者、Jabra、索尼这些老牌音频厂商以外,诸如 1MORE、Anker 这些新晋品牌,也在 CES 上展出了他们最新的无线分体式耳机产品。

▲ Anker Soundcore Liberty Air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蓝牙的通用特性让耳机能无视了接口问题,而随着蓝牙 5 的推出,分体式耳机的稳定性和续航性能都得到显著提升,让这个拇指大小的耳塞也能支持至少 3 小时的持续续航,应该也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使用需求了。

除此以外,相比于其它无线耳机,真无线形态也能给用户带来免束缚的佩戴体验,无论是休闲还是运动,这种耳机都能上阵。虽然他们都需要依赖耳机盒充电,但耳机盒也同时兼顾着收纳的作用,并不会带来太大的不便。

在耳机盒中取出耳机→戴上,就好比解开糖纸把糖放进嘴里一样,都只是几秒就能完成的事。

▲ 索尼 WF-SP700N

在解决设备连接问题后,对于真无线耳机在未来的发展,其实耳机厂商早就尝试对其赋予更多的功能了。

2016 年,Jabra 在 Elite Sport 这款产品中加入了心率监测和最大摄氧量监测,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方便了解心率,方便调整运动强度。此前也有消息指出,苹果也可能会在 AirPods 的变种产品中加入类似的功能,届时,全无线耳机所要做的就不单只是一个耳机,它还将兼顾无线健康监测的作用。

▲ Jabra Elite Sport

另一方面,时尚品牌的助推也让无线分体式耳机的前景一片光明。

上周,美国音频公司 Master&Dynamic 就公布了由 Louis Vuitton 基于 Master&Dynamic MW07 基础定制的 Louis Vuitton Horizon。这款耳机不但拥有 LV 标志性的造型,而且还搭载定制 10mm 铍振膜动圈单体。

回到 Type-C 耳机本身,它的消失已经是必然的事实。

它的出现,只是基于「手机取消耳机孔」这个变更。同样是服务大众的方案,Type-C 耳机没有提供足够的便利性和通用性,再加上自身受到成本、销售模式的限制,它也未能够为大众用户带来可感知体验提升。面对更方便、限制更少的无线耳机,Type-C 接口耳机被淘汰是必然的事。

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也没有必要去惋惜。

▲ 全无线设计让耳机拥有「全场景通用」的特性,这也是有线耳机并不能办到的地方。图片来自:Digitaltrends

Type-C 耳机只不过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案,除了它我们还有「无线耳机」这选项。随着各大厂商的技术投入,无线耳机在体验上的提升也会越来越高,使用起来也越来越可靠。

这时用户也不必去考虑耳机有线还是无线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无线耳机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体验需求了,Type-C 耳机自然也没有继续保留的意义。

总之,Type-C 耳机的出现和离开其实是一个解决方案的筛选过程。它之所以被无线耳机所代替,是因为我们已经筛选出一个更加合适的方案。

再放大看,那就是分体式无线耳机。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索尼平板电脑报价,索尼最新上市两款平板电脑,那一款用起来比较好,个人不喜欢打游戏
本文地址:http://vmwizqzk.55jiaoyu.com/show-70423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