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往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南通市往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原标题:江苏省南通市2022级三年级第三次调查语文试卷

一、阅读现代文学(35分)

(1)阅读《现代汉语I》(本题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

材料1:

因为基因编辑的影响涉及到人类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判断,甚至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即使未来技术不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甚至使用价格不再昂贵,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的使用仍然需要细致的伦理反思。

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忧虑之一是,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是否会破坏我们对人类身份的理解。虽然学术界对“人”的本质没有共识,但从生物学角度认识“人”至少是一个参考方案。当我们出于某种目的改变某人的基因时,很可能会破坏使他成为人类的基因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的外貌与人类相似,行为也从未有过不同,我们还能认出他是“人类”吗?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容易破坏传统的人际关系。血缘关系和人伦秩序是建立在一定的基因相似性基础上的。如果父母基于某种考虑,对胎儿的相应遗传基因进行修改甚至重新编辑,可能会导致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整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基于人际关系的传统伦理原则和规范将面临巨大冲击,人们的道德责任、权利和义务也需要重塑。

基因编辑技术是对一个基因进行修改或编辑的技术,而目标基因一旦被修改或编辑,就意味着基因本身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缺陷基因,当然可以在个人甚至家庭层面消除疾病带来的痛苦,但在社会层面,可能会强化我们对基因缺陷的价值偏见。很可能我们将不再同情遗传病患者。因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安全高效地解决遗传病,所以那些患有遗传病但没有经过基因编辑技术编辑的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被视为另类,甚至可能被社会歧视或抛弃。

此外,如果一些人不满足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任意扩大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以消除残疾和小毛病,修改外在外观,甚至进行各种基因增强,基因编辑技术就会成为基因编辑者赚取利润的手段。当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导致“定制”出更强壮、更完美的婴儿时,父母选择基因编辑婴儿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所以,那些拥有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的人,他们的子女最有可能被改造成拥有最完美的基因,也最有可能成功。长此以往,平等、正义等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如社会分化、贫富差距等,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那些经过基因编辑的胚胎,基因结构会越来越相似,出生的婴儿特征会越来越趋于一致,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构成严重障碍。

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没有止境,相关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也应与时俱进。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既要造福大众健康,又要严防伦理不端行为的发生。防止人和人类被置于可疑的危险中。

(摘自孙伟平、戴毅斌《基因编辑的伦理思考》)

材料2:

随着基因技术的改变,科学会逐渐赋予人类改变和创造自我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基因增强来追求完美。基因编辑使人能够扮演上帝的角色,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既再造了“上帝”,又再造了完美的“后人类”,这是人类自由神话的最高期待。但是...当医生和科学家着手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人格的物质基础,即基因测序时,人就会从自由的神话跌落到物质物质的存在,成为“一袋细胞”和“DNA基因图谱”,人格本身也就不再具有尊严。

事实上,人毕竟不是以一种完美的神性形式存在的,而是有限的、不完美的。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通过努力和人生实践活动不断达到善,以不同的形式无限趋向完美。这是人类自由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人类无法逃脱技术发展的“宿命”,但技术的本质不应该是对人类的“操控”,而是技术与人类的共存。我们不能盲目地被技术控制,甚至不能用“普罗米修斯式”的防御来支持基因编辑技术,但也不能盲目地反对和对抗技术,把一切技术进步都诅咒为“恶魔”。人在面对技术和诱惑时不应该失去理智,应该在实践和道德的意义上寻求技术的界限和规范。面对技术革命的冲击和挑战,我们需要新的生命哲学和伦理,在与技术共存中维护“作为人”的尊严,坚守人类生命自由发展的本质。

在后人类时代,人的尊严需要建立在“自由人共同生活”的关系上。如果父母选择基因编辑婴儿,那么父母和基因编辑婴儿的关系就不应该是设计师和产品的关系,而是共同构成交流共同体的“我们”。父母不仅要从“我”的自主和自由选择出发,也要从与基因编辑婴儿共享的“我们”出发。这种“自由人共存”的交往共同体,不是权利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即“我应该有什么”,而是一种责任和尊重,即“我们应该做什么”。由此,在这个不断扩大的交往共同体的“我们”中,提升了对“自由未来的他者”的责任和对人类的责任。

(摘自刘晶《基因编辑与人类尊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会影响我们对人类身份的理解。当人类出于某种目的改变了某人的基因,就会破坏“人”的基因结构。

B.基因编辑技术不能造福普通大众的健康,只是因为它成为了基因编辑实施者牟利的手段,导致成本非常昂贵。

C.随着基因技术的改变,人类基因的测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获得了神话般的自由,人却成了物质资料的存在,失去了尊严。

D.人类不应该被技术“操纵”,而应该与技术共存。面对技术革命,我们应该有新的生活哲学和伦理观念,坚持人的生命自由发展的本质。

2.下列对两个材料论点的相关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基于基因编辑涉及的各种认知判断,提出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的使用需要伦理反思。

B.材料1在论点结构中,先展示中心论点,然后并列说明理由,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C.材料2将理论假设与现有事实进行比较,目的在于论证人类自由和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无限的趋向完美。

D.材料2既指出了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存在的弊端,又肯定了其积极意义,体现了论点的思辨性。

3.以下关于基因编辑不会引起“伦理担忧”的假设之一是(3分)

A.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识别新冠肺炎病毒,追踪并确定潜在目标。

B.改变特定的遗传性状,可以消除遗传病带来的痛苦。

C.对胚胎的性格、体质、外貌等进行基因改造。繁殖出完美的后代。

D.编辑不同动物对人类的优势基因,加快人类生命文明进程。

4.两份材料都提到了“父母选择基因编辑婴儿”。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5.2021年7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专家委员会发布了《人类基因组编辑治理框架》和《人类基因组编辑建议》,首次提出将人类基因组编辑作为公共卫生工具的全球建议。请把这两份材料结合起来,给委员会三个建议。(6分)

(2)阅读现代文学ⅱ(此题由4个小题组成,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 ~ 9。

天地之梦

鲁·

去过很多地方,但梦里的世界往往是苏州的弄堂。我走过这些小巷上千次,花了很长时间;青春仿佛从这些小巷里流淌出来,我永远不会忘记。

苏州有各种各样的小巷。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这种巷子,生活气息浓厚,在形式上把各种巷子的特点融合在一起:既有深院的高墙,也有低矮的平房;有卷烟纸店、馅饼店、老虎灶;巷子口有一口公井,巷子里还有一座只剩下石柱的贞节牌坊。这种巷子也是对着河的,但是和城外的巷子很不一样。两边的房子拼命挤,把一条河挤成一条窄窄的水巷。“古宫闲处少,水巷桥多”,唐代诗人早已见过这种景象。

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走进这条巷子,就有烟从里面冒出来。巷子口的井边有几个女人正在那里打水,慢慢的拉着水桶的绳子,好像晚上困了,还穿着那双肥大的直条纹睡衣。其实整条巷子都醒得很早。退休老人进了花园里的茶馆,或者某个茶馆,打打闹闹,喝茶聊天。一些老人呆在家里,在院子里照料盆景,或者坐在藤椅上,倒一杯杯浓茶。家庭主妇收拾了很多东西,提着篮子走进喧闹的小菜市场。他们熙熙攘攘地走进小巷,谈论着菜肴的有无、丑陋和高贵。直到垃圾车的铃声响起,垃圾车才渐渐远去。市场的人陆续回来了,结束了这场早上买菜的战斗。

买菜的队伍散去,不久后,巷子里的活动进入了高湖。上班的人同时涌了出来。有的出了巷子往东,有的进了巷子往西,背着书包蹦蹦跳跳。抱着婴儿的母亲告诉孩子和善良的妻子说再见。我只看到自行车闪着银光,碎石在车轮下弹跳,随着钟声响起。巷子成了自行车的竞技场和展览场,技术差的女同性恋们不得不把车推出巷子再骑。但是,这种高潮就像波浪一样,半个小时后就会消退。

上班上学的都走了,喝茶打架的会陆续回来。这些人走进巷子里,大多不慌不忙,神色平静,眼睛半垂着,仿佛这巷子里再也没有什么能让他们觉得新奇了。没有像结婚一样的喜悦,没有像火灾一样的恐惧,也没有像枪声一样的恐惧。他们都经历过,没什么稀奇的。如果你对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他们的经历值得收藏。他们中的一些是有特殊技能的著名歌手;有的是曾经在汉阳兵工厂做过枪的8级技师;有些历史并不光彩,但情节也很曲折离奇...通过研究这些人的生活,你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但是,需要用一种电影化的手法把它一个一个拍出来。不然你绝对想不到,《美少女散花》里演的就是那个白发如银,驼背干瘪的老太太。

夏天是开放的季节。夜幕降临后,巷子空上的星星低低的,风从巷子口吹进来,扫过家家户户的门。风很吸引人,把藏在小院里的生命吸了出来。巷子两边有很多凳子和藤椅。人们或坐或卧,接受着凉风的青睐。尤其是房子缩进去的地方,那里有几十块方砖,是乘凉、休息、歇息的地方。用冷水浇砖,附近几户人家都来参加聚会。就连常年卧床不起的老人,也被儿孙们放在藤椅上,接受邻居的问候。于是,这条巷子里的春花秋月、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都成了人们的话题,生活底层的秘密信息都可以在这里猎取。只是年轻人的流动性比较大。过一会儿,一个小伙伴来了,几个人一起去;过了一会儿,一个穿着连体衣的男人远远地站在电灯下挥手。藤椅一响,小伙子就被吸引走了。他们不愿过多地回顾人生,却乐于向未来索取更多;收获最大的人不在外面。面对课本、大纲、图纸,他们在房间里挥汗如雨,与蚊子的烟雾搏斗。

巷子里一天的生活也是年轻人完成的。情侣归来,空巷内寂静无声,男女双方的脚步合拍,和谐整齐。一年中的这个时候,路灯亮着,白墙反射着,让巷子头上挂着的月亮变得红彤彤的,会说话。停下来,钥匙响了,女的推进去,男的犹豫要不要走,一步一步回头;门关了又开,女人走了出来,倚着牌坊的方柱子,频频挥手,仿佛在等月亮沉下去。回家吧,姑娘,夜深人静留在露水里太晚了。另外,方石柱是不能靠的。这是一件沉重的事情...

面对道路,你想驰骋,面对高山,你想攀登,面对大海,你想远航。面对这些幽深的小巷?慢慢地走,沿着高高的围墙,在微小的石头上,去聆听历史的回声,去探寻生活的矿藏,去寻找艺术的世界……也许你已经有所发现了。让它暂时停留。发现的好像不多。别急,让我慢慢往前走。

(有删减)

6.对本文相关内容的下列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苏州的弄堂情有独钟,因为他所有的青春都流过弄堂,然后弄堂就成了他的梦幻世界。

B.文章引用“古宫闲处少,水巷桥多”的诗句,写道苏州小巷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

C.文章写道,走在巷子里的老太太演了《花间散》,老太太的经历说明人们对她们的过去很感兴趣。

D.告诉姑娘不要靠在牌坊的方石柱上,因为夜露浸冷,石柱也冷,可见作者对姑娘的关心。

7.下面对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是不正确的(3分)

A.文章交替使用“我”和“你”两个不同的人称,既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使这种感受具有普遍性,增添了苏州小巷的迷人魅力。

B.文章写道“两岸的房子拼命挤”“上班的人几乎同时出来”。“挤”和“挤”都是用类比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苏州小巷的“小”。

C.文章描绘了青年男女在巷子里活动的场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详细的描述也把苏州胡同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和青春的地方。

D.文章以清晨女人打水开始,以夜晚恋人道别结束,重点讲述了夏天某一天苏州弄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构思巧妙,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8.这篇文章写的是苏州弄堂的生活,而且不限于一个人。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9.文末下划线的句子很有特点,耐人寻味。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从不同角度简单点评一下。(6分)

二。读古诗词(35分)

(1)文言文阅读(此题由5道小题组成,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 ~ 14题。

西湖的谷多寺,在梵宫之外,与三大祭祀仪式相协调:汉前将军关帝,宋之岳湖北王武穆,明朝,在少保苏中。帝拜久矣,其轮高耸,更新重修,代人多。在僻静的坟前山麓,儿孙们会守着它,钟不动,庙不变。月粉一个人躺在西湖的闹区,水陆都挤满了游客。看墙画的人描绘的是体质和云气,看墓道的人在高处扔一把锤子。众怒之下,铁打留不住头。木也割心。西布在观光地的歌舞场埋葬了鄂王,让他向朝鲜进贡。士女们四处游玩,每次唱着唱着桃柳,就说起陆和倪父的墓(2)。坤正气,天下亲。历代皇帝,立祠祭祀的,都是忠孝之士,是所有朝臣的楷模。盖在这里已经514年了。夕阳西下已久,游人叹息。

崇祯陈武在拆除魏忠贤宗祠时,提出用木石修复越王、越王、王夫胥之墓。有了这种时间的浪费,衰落就更有利了,后人的印象也不是没有思想。但往往是决心建,半途而废者有之;想一想就功亏一篑了。

都说世间的一切都要量力而行。急进者退得快,愿奢者小。如果你不能在一天内占领70多个城市,你必须学习范雎的远攻近攻的方法。建起来容易,但是一个人很难支撑。修了总比没修完好。如果你愿意修复,你必须先修复它们,然后是坟墓,大殿,墙壁和戟门。哪里修好了,责任就完成了,你就尽力而为。为了筹集资金,寺庙的住持会抱着你去探那(3),告诉你永远不要用魏忠贤的木石让你精神爽。因此,任何修理庙宇或坟墓的人都必须是一个为董琦服务的绅士。而窥视国王意志的人,也就是奠定金大地的人,如果不是真诚而干净,意志坚定,又不愿轻易吃亏。第一,你会用你的命运来筹钱。如果你有一个明智的士大夫,你将是国王。而下层及自保,即村中农民、老人、妇孺,拜宫墙,敬而畏之,木瓦臂,并给钱,亦受国王欢迎。董太师说,“以视君为弃之,以占一人之性格。”不信!

(摘自张岱《天库文集》)

【注】①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②涅槃:在皮肤上纹上文字或图案。③ Tanna:指供体。

10.下列关于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正确的一句是(3分)

A.以献信/庙为旨,持之/坦纳而告之/二关王锷/宝殿,虽非/绝不会用魏忠贤之石木/若其灵凉。

B.为举信/持庙/达檀纳/告君/访鄂王殿/虽记绝不会用魏忠贤之石木/其灵明。

C.筹钱/给庙里帮个忙/到檀那/讲给你听/看湖北王/宝堂绝不会用魏忠贤的木石/若其灵凉

D.要筹钱/让庙里捧着/坦纳给你讲/访湖北王殿/虽绝不会用魏忠贤的石头木头/若其灵凉。

11.以下对文中部分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3分)

A.梵天宫,原指梵天宫,后指佛教寺庙。梵天指的是和佛教有关的东西,比如梵文、梵学。

B.武穆,中国古代常用词,用在谥号上,很多皇帝和王子的地位是一样的。本文指的是宋代著名抗金勇士岳飞。

C.干坤,道教文化术语,指天地、日月、阴阳、刚柔、男女等。它指的是国家和世界。

D.编为自保,指纳入户籍的平民。自保,在古代是指在异国没有土地谋生而没有自由的人。

12.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3分)

A.在西湖,相对于关羽、于谦的寺庙,岳飞寺由于种种原因,早已破败坍塌。

B.原址选在西湖安葬岳飞,是为了让官员瞻仰,文人墨客也时常想起岳飞为国尽忠的事迹。

C.作者上书布,不许岳飞用魏忠贤圣祠取出的木石修墓,可见其浩然正气。

D.在收集修建寺庙的资金和材料时,士大夫和人民都捐款以表达他们对岳飞的敬畏。

13.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皇帝崇拜已久,其轮宏伟,更新重建,代人多。(4分)

(2)结果越来越差,后人感受到了,就重建了。(4分)

14.关于岳飞墓的修缮,张岱在文章中提出的哪些建议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仍有借鉴意义?请简单总结一下。(3分)

(2)古诗词阅读(此题由2小题组成,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15 ~ 16题。

穿越方城找七爷爷(1)老问题。

黄庭坚

南山强则野马尘。

说说写一万字,白眼养三百杯。

周鼎不付出康轩②的代价,③的袁是顶梁柱。

但尽快,我在方城路上落泪,那年皇冠来了。

【注】①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2)康轩:破瓦罐比喻平庸。③张羽:大木、樟树。

15.以下对这首诗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是(3分)

A.第一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黄澍李白南山的豪气和豪情。

B.“野马”和“尘埃”指的是泳雾。运用典故,感叹黄澍的成就已经烟消云散。

C.五六句工整,隽永深刻,表达了诗人对黄澍人才失败的愤怒。

D.尾联描写了黄澍当年在方城因壮志空而不得不含泪离开的孤独与悲伤。

16.黄庭坚在这首诗的《去快亭》和《白眼举三百杯》中写了“眼”和“酒”。试分析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6分)

(3)名句名篇默写(此题1小题,6分)

17.在下列句子中填入空所缺的部分。(6分)

(1)《礼记·礼记》中的两句话“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在选拔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可以借鉴。

(2)司马迁在《给任安的信》中,向任安表明写《史记》的目的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

(3)古人常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形象。比如陶渊明在《归来词》中用“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优雅追求,苏轼在《红墙赋》中用“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刻画了曹操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

三、语言的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I(此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问题18 ~ 20。

太阳升起来了,山路两旁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但摸着鼻子的绿草,凉凉的,带着桂花香。往我们要去的方向看,山峦起伏。这五云山真高。站在庙里的亭子上,我打开窗户,向东北方向望去。湖上的山看起来像蓝色的小山。本来西湖风景的美就在于比舞台上的风景大一点,比各地的名山大川小一点。五云山的精神完全不一样。因为山高,景观偏僻,脚力弱的游客只能带▲。至此,五云山已经略微具备了名山的资格。更何况,前方远处,是一条蜿蜒在青山绿野之间的▲钱塘江。所以,如果把西湖的景观比作一只被关在铁笼子里的白熊,那么五云山峰和钱塘江水就是深山里的野鹿。笼子里的白熊只能满足胆小者的冒险野心;至于山里的野鹿,(▲)。

18.依次填写课文中横线上的单词,合适的都是(3分)

A.期待它的成名,令人耳目一新。

B.真是神清气爽,著名的望洋兴叹。

C.香气扑鼻,海洋里满是敬仰和名望。

D.香味扑鼻,纵横交错,以回香著称。

19.在下列选项中,文中划线句使用的相同修辞手法是(3分)

A.河水绕着方甸流,月色照得像很多花。

B.三万里东河入海流,五千里上山天。

C.为什么强弟要抱怨杨柳?春风不到玉门关。

D.一旦遇到硬功,战斗就分散在四周。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填写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你可以从中得到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虽然它没有高原上的狮虎那么壮丽。

B.但你可以从中获得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虽然高原上的狮虎远比它壮丽。

C.虽然没有高原上的狮虎那么壮丽,但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可以从中吸收。

D.虽然高原上的狮虎远比它雄壮,但能从中吸收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

(2)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由2个小题组成,11分)

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问题21 ~ 22。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湿地分布广泛。一直以来,我国都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保护和修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①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湿地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系统是全面而复杂的。因此,国家林业局明确了湿地保护合作和信息通报机制,由林草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保护合力。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②不能忽视对一般湿地的保护。其实湿地数量多,面积广。这些湿地的生态功能和价值不容忽视。对于湿地的开发利用,③首先要保护湿地的生物和植被,保护其各种功能。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合理适度开发利用,把生态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经济优势,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使整段内容完整,意思连贯,内容恰当,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从材料的角度,湿地应该如何保护?请列出三点,每点不超过12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尊重和张扬个性,有利于发展和创新;牢记规则,遵守规则,有利于自律和进步。如果只强调个性,规则将不复存在;如果你只是机械地遵守规则,你的个性可能会被淹没。

以上讨论具有启发意义。请用这些材料写一篇文章来反映你的感受和想法。

要求;自己做标题,自己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抄,不抄;不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d

2.(3分)c

3.(3分)答

4.(4分)①材料1重点讲述了“基因编辑宝贝”成为基因编辑追逐利润的手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②材料2重点讲述了“基因编辑婴儿”的父母与婴儿的关系,以及“基因编辑婴儿”父母的责任。

得分建议:1: 2,意为对。

5.(6分)①维护人的尊严,坚守人的生命自由发展的本质;②明确基因编辑技术的边界和规范,完善相关的伦理和法律原则;(3)建立监督机制,管理可能出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④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基因编辑的技术水平,确保安全,尤其是风险。

评分建议:1.2分,答对3分6分;是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有其他答案,也可以理直气壮。

6.(3分)b

7.(3分)d

8.(4分)叙述弄堂的全貌和各类人的生活,展现一幅立体的、多面的弄堂生活全景图(2分),从而表达对弄堂复杂而难忘的感受(2分)。

9.(6分)例1:连续使用三个“往前走”,希望人们体验巷子里的生活,不断探索巷子的深度;

例2:三个“去”字连用,从历史、生活、艺术等角度揭示胡同的特色。,丰富了文章的含义;例三:运用抒情手法,使喜爱的小巷主题更加集中,升华主旨,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得分建议:1: 2,意为对。也可以从人称、修辞等角度进行评论。,而且可以名正言顺。

10.(3分)c

11.(3分)d

12.(3分)d

13.(1)(4分)关帝长期以来都是荣誉和牺牲的。寺庙高大雄伟,古往今来不缺人翻新重建。

评分建议:句子流畅,2分;“崇拜”和“旋转”各1分。

(2)(4分)岳飞寺因为这一耽搁,变得更加破败,后人看到后很是感慨。没有人没有重建它的想法。

评分建议:句子流畅,2分;“跳”和“感觉”各1分。

14.(3分)①量力而行;②循序渐进;(3)尽力而为;④有良好的性格。

评分建议:1.1分,答对3分就3分;是的,就是这个意思。

15.(3分)d

16.(6分)《上蒯阁》通过“绿眼睛”写出了因“美人去了”而只能爱酒的无聊生活,表达了一个知音的无奈和悲伤(3分);这首诗以“白眼”描绘了七叔傲慢的性格,以“举三百杯”表达了他们饮酒的豪情,表达了作者对七叔才华和傲慢性格的赞美(3分)。

17.(6分)(1)选贤任能讲信义,培养良好关系;(2)也试图通过研究天人来学习古今之变。

(3)临清河写的诗。

18.(3分)b

19.(3分)答

20.(3分)c

21.(6分)①也充分认识到;②保护重要湿地时;③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得分建议:1: 2,意为对。

22.(5分)还要加强多部门协同保护;@注意一般湿地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

评分建议:答对2分,2分3分,3分5分;是的,就是这个意思。

23.(60分)

解析: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辩证思考“个体发展与群体规律”关系的作文题目。这份材料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句话揭示了“尊重和张扬个性”和“牢记和遵守规则”的价值意义,为考生提供了写作思路。如果没有个性的发展,就很难有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创新: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翻了神创论,富兰克林发明了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没有规则的约束,世界会变得无序混乱。正是有了道德和法制的约束,人才能健康发展,社会才能和谐,世界才能更加和平。第二句揭示了“只强调个性”和“只机械地遵守规则”的弊端,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只强调个性,超过一定限度,突破规则范围。小的会伤害自己,大的会影响社会。但也要看到,规则的制定有其时间、地域甚至人为因素。如果只是机械地循规蹈矩,会束缚个性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综上所述,尊重和张扬个性与牢记和遵守规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密不可分。只有辩证地思考个性与规则的关系,正确控制个性的张扬和规则的遵守,才能真正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写法将引导考生正确理解“人格”和“规则”的内涵,辩证思考两者之间的平衡。写作时,既要准确理解个性的张扬,又要思考规则的约束,不能一言堂。在讨论两者的关系时,应该既有思辨性,又有逻辑性,而不是笼统地“既重要又必要”。文体限制是指考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选择最佳的写作形式。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文体,都要符合相应的文体特征;如果选择了应用文体,它应该充分反映具体的交际场合,实现交际目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江苏省南通市往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本文地址:http://vmwizqzk.55jiaoyu.com/show-35364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