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膏药“贴”下的乱象

撕开膏药“贴”下的乱象

撕开膏药“贴”下的乱象字体:小中大分享到:撕开膏药“贴”下的乱象2022-01-18 08:13:29来源:工人日报

“前不久,我在网上买了一个腰间盘突出的老膏药,60块一个。贴了3天左右就感觉身体不适了。”家住重庆两江新区的彭先生1月16日告诉记者,腰痛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出现了瘙痒、红肿等症状。经医院诊断,才知道是劣质膏药导致皮肤过敏。

《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膏药因使用方便、见效快、副作用小,受到广大颈椎痛、关节痛患者的青睐。但由于监管监管技术不到位,对生产工艺要求不高等原因,市场上的膏药良莠不齐。

扩大适用范围

现在不仅老年人会有关节痛,年轻人或多或少也会有关节痛。膏药已经成为一些人不可或缺的产品。据统计,2021年,全国零售药店外用膏药销售规模接近60亿元。

但是引起疼痛症状的疾病有很多,有些膏药产品可以随意扩张。据重庆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日常检查中发现,部分贴片产品的注册表上批准的使用范围为“辅助治疗腰肌劳损、膝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而外包装盒上的使用范围则直接标注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厂家故意忽略“辅助疗法”等关键词,误导消费者。

记者发现,一些膏药产品在宣传中夸大其词,使用“一贴有效”、“无效退款”、“包治百痛”等字眼。有些膏药产品宣称是百年老药,或者宣称是独家配方。

一位膏药生产行业的从业者告诉记者,一张膏药的生产成本从几分钱到几毛钱不等,但包装投放市场后售价会在十几元甚至几百元。

“人们的需求很大,但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高,着急的时候也不容易分辨出市面上的各种膏药。”该员工表示。

注册类别很多。

“顶风作案的企业和人很多。即使被查处,违法成本也不是很高。”国家体育总局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表示,针对膏药产品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加强监管,将监管技术落实到位。

根据相关规定,含药物的贴片产品必须依法取得药品注册批准文号,不含药物成分且具有主要物理功能的贴片产品必须进行医疗器械注册。市面上的膏药产品有的按照医疗器械管理,有的按照药品管理。

相比“国药准字号”的严格审批流程,“机械准字号”,尤其是第一批医疗器械产品,只需备案即可生产,大大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基于消费者对膏药本身效用的认可和药品管理法规的模糊性,一些商家大量生产“机械膏药”。

此外,市场上还有少量不同符号的膏药产品,如“健用正子”、“简媜子”、“健准子”、“郑潇子”等。

业内人士表示,一张贴有中药成分的膏药到底是药品、医疗器械还是保健品?缺乏统一的标准。

但有些保健膏药在宣传中打“擦边球”,暗示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比如某保健贴的适用范围是:适用于骨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头、颈、肩、腰、腿、足跟疼痛。

挖出产业链上的“毒瘤”

从事医疗器械销售多年的彭表示,面对膏药产品市场的乱象,相关监管部门急需整顿购销渠道,建立一套规范的监管措施和对策。

李认为,监管部门必须采取严厉措施。审批、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都要严格监管,去除产业链上的“毒瘤”。以药物为主要作用的膏药,按药物管理;医疗器械起主要作用,药品起辅助作用,按照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

长江上游重庆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认为,在微信业务现状下,监管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技术手段,尤其是监控技术,包括微信监控、广告监控等只要有大面积、短时间集中销售膏体产品的,都要尽快送到当地监管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查取证,对违法生产销售行为进行严惩。(记者李实习生张邓新宇)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撕开膏药“贴”下的乱象
本文地址:http://vmwizqzk.55jiaoyu.com/show-26916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