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当无纷扰

心当无纷扰

前段时间,于丹在屏幕前传播他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独特看法,引起了普通大众的争议。其中不乏针对丹的言论。他们声称于丹歪曲了经典背后的含义,指责她亵渎了文化。

事实上,在我看来,于丹的观点有很多优点,但她缺乏的是一颗远离杂念的心。牛顿曾评价自己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沾沾自喜地发现不寻常的贝壳。对比两者,可以发现他们的精神层面还是有差距的。

从表面上看,于丹对古代文化经典的解读是她对古代孔庄思想的深刻理解。事实上,作为一名明星学者,于丹应该在获得更高关注的同时养精蓄锐。与其把自己的知识和自我标榜捆绑在一起,倒不如让自己的心灵适度远离杂念,否则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精神空之间不协调的发展,最终会让自己被世界所排斥。于丹在大学里讲昆曲被哄下台,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吗?

事实上,于丹只是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往往在物质世界的大环境中受到困扰。当韩寒狂妄地评论巴金“文笔不好”的时候,当郭敬明形容功利幼稚的时候,当在各种广播电台被冠以“中医世家”的时候,太多知识分子的头脑被量化了,在金钱或物质的扰动下棱角变钝了,于是社会上出现低俗、谄媚的文化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牛顿的方法应该大力提倡。与丹把自己的心禁锢在尘世的烦恼中不同,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冲,冲破物质世界的束缚。把自己比作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捡起你最喜欢的贝壳,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谦虚的态度,也是一种主动的挑战,它供应了你内心的智慧。

于丹事件不仅给当代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和审视内心。参与外界事物的兴趣,提升了内心的感受。当我们能够让自己的心远离杂念,那么我们就能保护好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谓“桃李不聊,各自为政。”当代文化必须安静地要求自己。如果和远方的利益遥相呼应,恐怕文化就失去了最内在的东西。

我们要生存,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就要让心灵挣脱杂念的束缚,然后才能延伸和拓展物质。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会受到知识水平的影响。相反,应该说灵魂的高品质才是高物质享受的最大前提。只有让内心摆脱杂念,才能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心当无纷扰
本文地址:http://vmwizqzk.55jiaoyu.com/show-44430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